【空哥读诗】京畿要塞 汉韵良乡 东汉“良乡丞印”小考

发表于:2024-11-24 13:44:49

马上风沙拂面飞

凝霜如雪堕征衣

平明行尽良乡郭

茅屋人家未启扉

  明代五朝重臣杨士奇这首《早过良乡》描写的就是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镇当年初冬的景象。

  一、良乡之由来

  说起良乡,人们普遍认为只不过是北京房山区的的一个小镇,现在以北京的大学城而闻名。其实,良乡是一个有两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古城,曾经有“官尉之地,京畿要塞”的美称。据史料记载,良乡的建置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为燕国中都,战国十大名将之一乐毅墓在境内保存至今。秦至西汉时期,因人物俱良是为良乡县。秦朝时期良乡县属广阳郡,治所在今窦店西。新莽时期良乡更名为广阳。东汉复置良乡,此后多次改名异置。

  因为良乡是京南第一重镇,战时乃兵家必争之地,平时即商贾要道,京南驿站。明清两代在此都设有皇帝的行宫。明代文学家、书法家,翰林编修陆深曾在此候驾,赋诗一首——

青山叠叠绕行宫

万骑千官四面风

彩绣趋跄灯影下

旂常摇曳月明中

  新中国建立前夕,良乡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北平做出过重要的贡献。

  二、汉印面世

说文篆刻自分驰

嵬琐纷纶炫所知

解得汉人成印处

当知吾语了非私

清  丁敬

  近日,北京一位藏家展示珍藏多年的一枚东汉“良乡丞印”。该印为铜质,鼻钮,边长2.5x2.5厘米,印高2.3厘米,印台高1.27厘米,印面四字缪篆“良乡丞印”。

  在我国历史上,县级行政机构的设置早在春秋时期就己出现,至战国得以发展,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纳了丞相李斯的建议,在全国的实行郡县制。然秦王朝仅十四年,继而被西汉王朝取代。汉承秦制,县级政权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开始真正发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封建国家统治职能的巨大作用。

  朝廷颁给县级政权代表汉王朝行使权力的凭证和身份地位的凭证即是官印。《说文解字》云:“印,执政所执信用也”。因而县级地方官印乃是该级官置及行政长官行使其权力的重要证明。在汉代,县级政权的最高行政长官称之为“令”“长”,次则“丞、“尉”,丞即是县令的佐官。《汉书·百官公卿表》记:“县令、长皆奉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至二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汉书·地理志》谓:“良乡,侯国,莽曰广阳”。由此可见“良乡丞印”为汉时良乡一县丞的官印。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考古发现了大量的秦汉印章,而且有明确可靠的年代信息。学界还对汉代官印断代作了专门的研究,结合古文献的记载,总结了不同时期官印的形制、钮式、印文内容、印文篆书风格及印文的刻铸的时代风格。并例举了非常可信的标准器,为考证秦汉时期官印提供了方便。

  三、汉代官印规范

  汉官印材质及印绶在《汉书·百官公卿表》有记载:“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铜印黑绶”;“比二百石以上,皆铜印黄绶”。

  汉官印规格尺寸,一般均在2.2至2.5厘米之间,《汉旧仪》载“通官印方寸大。”秦时称官印为通官印,古时一寸相当于现在的2.2至2.5厘米。半通印即印体大小仅为方印之一半,在汉代比二百石以下小官佩这类印章。

  西汉初期,官印承袭秦印,印面章法均有界格,且界格方正,平直,规范整齐,尺寸略大于秦官印,大约至孝惠文景帝时期界格基本消失。如著名的玉印“皇后之玺”和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近200方官印,从印面文字篆书风格看,印文字体与秦印相比较显然更加方整,但在方整中还略带有秦印弧形的特色。直到西汉晚期弧形逐渐消退,笔道更趋于粗直,结体尤为方正,形成典型的汉印风格。

  东汉官印沿袭西汉官在印绶制度上与西汉基本相相同,官印的形制与西汉晚期、新莽时期一脉相承。不同历史时期的官印,其字形笔势和构图的疏密变化或多或少地存在差异,形成不同的历史风格。东汉初期印文风格与西汉中后期极为相近。东汉中期以后,时代特征逐渐明显,这时印文篆法受隶书的影响,笔画多取直势转角方折,字体更显方正,西汉官印中圆转体态比较少见了。如此变化规律可以从秦汉官印中找到了最为典型的的常用字,如“令、印、长、丞、尉”等字。这些字,从微观上为判别汉印时代风格提供了非常可靠的依据。

  历史上的汉代又分西汉和东汉,中间新莽仅十四年,那么该官印究竟是西汉、新莽,还是东汉呢?

  四、“良乡丞印”的篆刻风格

古人篆刻思离群

舒卷浑同岭上云

看到六朝唐宋妙

何曾墨守汉家文

清  丁敬

  《大明一统志》明确记载:秦时,良乡县属广阳郡,西汉时置良乡侯国,隶涿郡。新莽时曾更名良乡为“广阳”,东汉时复称良乡,魏晋时改称范阳郡、范阳国,良乡县仍隶属。显然,“良乡丞印”可以排除新莽时期。那么只有西汉和东汉的两种可能了。

  细观该印印面,章法上,四字平分,印面紧凑逼边,印文结字方正,结构严谨。笔画粗重浑厚,体方势圆,转折处辅以圆笔,方圆兼备,总体呈外方内圆的体势。笔画凿刻粗重犀利,大刀阔斧。笔画起收以方为主,斩钉截铁,偶尔有刀冲出笔外,更见猛利。印面虽为笔画粗壮的满白文形式,白多红少,但密中有疏,字距之间大块留红和“乡”字的点状留红与印边自然凹陷的残破呼应成趣,更显古朴。

  印文中“丞”和“印”字是官印中典型的常用字。学界总结“丞”字下面横画的笔画形态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变化,总结了三式:未笔横划两端略翘的定为秦及西汉,末笔横画两端上翘甚至高出作U形定为新莽时期,末端笔画横画平直作一字状定为东汉及以后各朝。“良乡丞印”中的“丞”字末笔横画,呈一字形方起方收,对照“丞”字三式,当为东汉时期特征。

  我们再看该印的“印”字。秦汉官印中“印”字有二式:末笔尾端下垂稍作竖画的小尾巴,主要流行于秦、西汉、新莽及东汉早期;笔画笔直尾端无任何变化者,流行于东汉中晚期至魏、晋、南北朝。“良乡丞印”的“印”字末笔呈一字,尾端无下垂,平画直收。这也当是东汉官印中“印”字的时代特征。

  五、“良乡丞印”印钮属典型的东汉形制

卫青玉印本寻常

砚北先生少较量

洞鉴端须胸次阔

合将天眼让苏黄

清  丁敬

  鉴别官印的钮制与印文同为重要。叶其峰在《秦汉南北朝官印鉴别方法初论》中特别提到:“印章的钮式和印体的形状、边长、厚度,在构成官形形制的诸多因素中,最核心的因素是钮式。由于古代官印钮式有一定制度,而同一组钮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又形成不同的形状,因而掌握印章钮式的发展变化就成为了鉴别这个时期官印的不可缺少的手段”。

  汉代官印钮式繁多,龟钮、驼钮、鱼钮、台钮、塔钮、斗钮、瓦钮、鼻钮等等,其中以鼻钮和瓦钮为汉代官印的大宗,汉官印的瓦钮实则由秦时鼻钮变化而来,至汉初钮孔加大,孔壁变薄、高覆如瓦,故谓之瓦钮,“实亦鼻钮之变”(王献唐语)。至东汉瓦钮与鼻钮并行,正如王献唐的详细评述:“然东汉瓦钮制出,遂与鼻钮并行,鼻钮亦从加宽,与之柔杂,似鼻似瓦,其可据以分辩者,鼻钮穿孔多圆,瓦钮则随瓦为之,略如半圆,而彼时谓之鼻钮也。鼻钮瓦钮既混,初时尚短尚狭,演而愈长愈宽,甚或占有印上之全面,四周微留一隙,其高度亦愈耸峙。故凡此类鼻瓦印钮,皆东汉中叶以后,或魏晋间,西汉新莽无是也”。

  由此可见,东汉官印钮制中的瓦钮逐渐淘汰,鼻钮的钮边加厚,钮孔相对变小。东汉官印印体与钮制同理相通,初期体薄,逐渐加厚,所以凡是低钮薄体的官印为前期,高钮厚体者为后期。故宫博物院藏“池阳家丞”、“晋阳令印”就是这一时期的标准器,比对“良乡丞印”在钮制的形制和印台的比例厚度,亦契合东汉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