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中国科协科普部指导,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联合主办的2024年主题式科学教育实践与研修活动于2024年期间持续开展,活动围绕不同学科领域开展科普讲座、案例分享、实践指导等系列活动,助力科技教师科学素质提升。
近期,山东省青岛第三十九中学(中国海洋大学附中)教育集团总校长、教育部领航工程中小学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白刚勋围绕科技教师科学素质提升对科学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科学教育如何提质增效等问题,接受新华网采访。
新华网:您如何理解科技教师科学素质提升对科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白刚勋:教师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其角色远不止于传递科学知识。他们还需培育学生的素养和能力,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教师的科学素质,涵盖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多个方面。具体而言:
第一,科技教师要精通所教授的学科领域,拥有完备的科学知识体系,熟练掌握学科思想方法,能够准确地解释科学概念、原理和规律。
第二,具备独立设计科学实验的能力,包括明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和仪器、确定实验步骤等。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需指导学生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同时,在讲解科学知识和解答问题时,教师应灵活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等逻辑推理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三,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逻辑思维体系,帮助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和表达观点。例如,在组织科学讨论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阐述自己的想法,从而培养他们严谨的思维习惯。
第四,保持严谨的科学态度,确保所传授的知识准确无误。例如,在引用科学数据和研究成果时,要仔细核对来源和准确性。在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成果和观点时,要保持客观公正,依据科学事实和标准进行评价,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事实的态度。
新华网:在中学和大学的衔接上,您认为对青年后备科技人才的培养应重点关注哪些方面?这对中小学科技教师提出了哪些要求?
白刚勋:培养青年后备科技人才,应当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兴趣的培养,二是将学生的兴趣培养成能力,因为只有把兴趣培养成能力,兴趣才可持续,三是帮助学生将兴趣、能力与未来的专业选择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志向,让学生的志向扎根于学生的兴趣之中。
对于青年教师而言,首要任务是发现并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并掌握有效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具体而言,一是要采用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因为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方式产生浓厚兴趣时,才有可能进一步培养出学生对学科内容的兴趣。二是要将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或现象开发成课程,因为只有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感兴趣时,兴趣的培养才能更加深入和持久。三是要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引导他们学习感兴趣的课程,这样的教学策略无疑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对科技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践证明,学生对实验探究、课题研究等体验式学习方式充满热情,同时也对解决现实生活中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表现出浓厚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会教授知识,还要拥有综合的实验设计与操作技能,以及开发新课程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需要将开发的课程以项目式学习或研究性学习的方式组织实施,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新华网:《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改进学校教学与服务,您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何建议?
白刚勋:一方面,需要构建一套完善的教师评价体系,以科学合理地引导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这既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也是各所学校共同面临的挑战。另一方面,需要加强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我们必须改变那种仅仅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方式,转而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并基于兴趣来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此,需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特别是要着力提升他们运用项目式学习方式来组织教学的能力。
此外,丰富课后服务内容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学校应当积极组织多样化的兴趣小组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和拓展兴趣的平台。同时,学校还应系统开发一系列旨在培养学生兴趣的课程,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