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瞰京津冀十年新变|志在万里,一座港口“吞吐”十年协同气象-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2/25 19:17:26
来源:新华社

卫星瞰京津冀十年新变|志在万里,一座港口“吞吐”十年协同气象

字体:

  制图:方金洋

  新华社天津2月25日电 龙年初雪,京津冀“海上门户”天津港银装素裹。漫天飞雪中,一艘艘货轮,驶向大海。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从1300多万标箱增加到2218万标箱,航线从119条增加到145条,泊位从159个扩充到213个,跻身世界十大港口之列。

  三大指标跃升背后,是更生动的港区之变、协同之变。记者从高空卫星和亲眼见闻两个视角,在三个点位一窥十年高质量发展之变。

  从无到有,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横空出世

  春节刚过,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上,桥吊林立,货车往来穿梭,一派繁忙。

  2月17日,2.4万标箱量级的“现代阿尔赫西拉斯”轮来此装卸。3个20万吨级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泊位上,12台桥吊作业长达30余小时,码头上却见不到人影。

  这里是2021年投产运营的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该码头是20万吨级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可满足全球最大集装箱船舶作业需求,设计年吞吐量250万标箱。

  记者走进这座充满科技感的码头看到,地上忙碌的是几十台人工智能运输机器人,空中四五十米高、起降货物的是无人操控的桥吊。

  物联网、卫星、5G、人工智能等技术,把“人、车、箱、船、机、场”连接了起来。站在码头标志性建筑七彩廊道上,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彪说:“在一公里外的智控中心,只需点点鼠标、操作摇杆就能卸下十几吨重的集装箱。”

  一座全新码头,生动展现了自动化集装箱码头2.0方案的模样。天津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褚斌告诉记者,天津港探索出传统集装箱码头自动化升级改造的中国方案,以全新模式为世界港口智能升级和低碳发展提供了样本。

  数据显示,“智慧零碳”码头2023年集装箱吞吐量超过200万标箱,其中大部分货物来自或运往京津冀地区。

  从有到优,中国融资租赁高地节节拔高

  “智慧零碳”码头一水之隔,是东疆港区。前不久,一架空客A320ceo飞机在这里租给了菲律宾的航空公司。位于东疆港区的东疆综合保税区又添一单新业务。

  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滩。依托港口和空客天津总装线便利,2009年全国首单保税飞机租赁落到这片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拉开我国飞机租赁快速发展的大幕。

  十余年间,在这片土地上,人们大胆闯、大胆试:试点经营性租赁收取外币租金,实行海关异地监管,开展融资租赁公司外债便利化……

  随着新技能不断“解锁”,几十种飞机租赁模式应运而生。如今,东疆成为全球第二、中国最大的飞机租赁聚集地,累计租赁飞机2000余架。

  目前,东疆承担了全国80%以上的船舶和海工装备租赁业务,盾构机、风机、塔筒等大型设备也进入视野。“东疆融资租赁产业聚集了全国70%的央企总部租赁公司,是国内最大的租赁业聚集地。”中国金融租赁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博这样评价。

  新模式、新业态在这里层出不穷。近年来,东疆综合保税区汇聚80余家持牌的网络货运头部企业,商业保理行业也蓬勃兴起。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间,东疆综合保税区注册企业从不足两千家发展到两万余家,GDP和税收总量分别翻了四番。

  “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是东疆的使命。”东疆综合保税区融资租赁促进局副局长于朝亮说,东疆的创新丰富了京津冀的经济新业态,闯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从大到强,南港崛起千亿级石化产业集群

  沿着海岸线一路南下,一座伸向海洋的LNG(液化天然气)接收码头出现在天津港南港港区。

  近日,来自卡塔尔的“乌图里亚”轮液化天然气运输船顺利靠泊LNG接收站码头,完成接卸作业。春节期间,中国石化天津LNG接收站累计接卸9万吨液化天然气,可气化天然气1.2亿立方米,能满足800万户家庭一个月的生活用气需求。

  十余年前,南港是当地人口中“种什么都不长”的荒地。2009年南港工业区启动建设,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在南港工业区建设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基地。

  依托码头优势,占地109平方公里的南港工业区吸引了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超40家石化企业。

  一组数据见证盐碱荒滩到“工业绿洲”的华丽蝶变。据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港工业区产业促进办公室主任王义珠介绍,经过多年开发建设,南港工业区已具备超千万立方米原油储备能力、超千万吨LNG接收能力、超百万吨润滑油生产能力。

  如今,南港成为央企北方重要生产基地、首都能源安全保障基地、京津冀化工新材料制造基地和化工新材料成果转化基地。

  荒地“长”出了金银财宝。2023年,天津南港工业区产值约890亿元,约占天津市绿色石化产业链产值的20%。

  策划:王明浩、丁锡国、李凤双

  监制:齐慧杰、钟昊熹、涂铭、吴黎明、王文华

  统筹:于卫亚、程瑛、邵香云、张涛、毛振华

  记者:毛振华、王井怀、黄江林、梁姊

  遥感数据与技术支持:曾迎迎 郭超 郝乐怡 张柏阳

  海报:方金洋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

  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新华社北京分社、天津分社、河北分社

  联合出品

【纠错】 【责任编辑:成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