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斯兰堡感受中巴“小家”

2024-09-18 15:18:15 来源: 《环球》杂志

 

9月3日,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的“中巴青年同心圆小家”的公益救助站里,

巴基斯坦儿童们在这里开设的课堂中学习中文

/《环球》杂志记者蒋超张敬尧(发自伊斯兰堡)

编辑/乐艳娜

 

  “我和哥哥在这里过得很好。我们每天早上起床、吃早餐、上课学习,和伙伴们玩耍,这里就像我们的家。”位于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一处名为“中巴青年同心圆小家”的公益救助站里,9岁的小姑娘菲扎·古尔身穿干净整洁的新衣,正在房间里看书学习。

  陪伴孩子们一起学习的“小家”中方负责人徐琨告诉《环球》杂志记者,这个公益救助站由北京同心圆慈善基金会、青年志愿者组织中巴青年交流小组联合巴本地公益组织成立,成立后为收留的巴贫困孤儿,以及从异地到伊斯兰堡求医的贫困患病儿童家庭提供免费食宿服务。

  巴基斯坦作为中国的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一直是中国民间组织开展合作的重要国家。伴随着共建“一带一路”重要先行先试项目中巴经济走廊的发展建设,一些“小而美”的项目也随着两国民间交流的不断深入开花结果,为加深两国人民友谊发挥着积极作用。

 

“我在‘小家’挺好的”

  菲扎和哥哥哈桑·古尔有着悲惨的身世。中巴青年交流小组理事长、巴基斯坦华侨华人协会秘书长马斌告诉记者,3个月前,两个孩子罹患癌症的母亲在中国志愿者帮助下,到伊斯兰堡的医院接受救治,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尽管母亲最终不治身故,但她临终前郑重决定——向中国志愿者“托孤”。

  “我们完成了她的遗愿,经过向巴有关部门办理手续,‘小家’正式收养了两个孩子。”马斌说。

  尽管非常思念亡母,但“小家”的老师、医生和志愿者们的陪伴让小菲扎暂时忘却哀愁。“我在‘小家’永远不会感到无聊,和哥哥在这里生活得很美好。叔叔阿姨们为我们提供生活所需的一切,把我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菲扎说。

  中巴青年同心圆小家的巴方负责人苏比娅·阿德南告诉《环球》杂志记者,“小家”成立1年多来,已救助76名大病患儿和孤儿,目前有18名孤儿正在这里生活。许多在巴工作生活的华侨华人的子女不仅为巴基斯坦儿童们捐赠布置舒适的房间,还经常和中国在巴青年留学生、志愿者一起来这里陪伴他们。

  “尽管这是一个小项目,但也是巴中友谊的生动例证。”阿德南说,“志愿者和老师为孩子们开设了乌尔都语和中文课程,让孩子们从小就获得学习巴中两国文化知识的宝贵机会。”

  记者采访时,来自巴基斯坦东部旁遮普省的12岁孤儿穆罕默德·阿克迈勒正照着中文学习书籍上的字帖临摹汉字。已经来“小家”生活一年的这个大孩子,脸上鲜有悲戚之色。

  “刚来到这里时,我仍处在失去亲人的悲伤中,但随着逐渐了解和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也交上朋友,难过的心情慢慢消失了。”阿克迈勒说,“中国志愿者和小朋友们周末经常来看我们,带来零食和礼物,组织各种有趣的活动,我还交了几个中国朋友,也在认真学习中文,过得很开心!”

  阿克迈勒的志向是成为一名法律工作者。“有朝一日,我想成为一个成功的法律工作者。我会永远记得在这里度过的美好时光,正是中巴两国的好心人帮助我实现人生的梦想和目标,我长大后要为人民服务,让巴基斯坦和中国都变得越来越好。”

 

中国志愿者深耕“小而美”项目

  徐琨表示,“小家”项目不仅旨在精准扶贫,更注重传扬中国文化,计划在孩子们达到一定年龄和中文水平后送去中国留学读书。“这是一个长期可持续的项目,会使孩子们的人生更美好,也为增进中巴友谊和落实我们对巴基斯坦人民的帮助加油助力。”

  阿德南表示,“小家”项目的模式汇聚了巴中两国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促进了两国青少年一代的相互了解,具有积极意义。“巴基斯坦儿童有时也会教中国儿童乌尔都语,他们特别喜欢在一起交谈、学习,孩子们越来越自信,两国少年儿童相处越来越融洽。”

  阿德南告诉记者,“小家”项目之所以成效明显,是因为它帮助了巴基斯坦社会中特别需要得到援助的弱势群体。“我们主要接收那些不被当地医院住院部收治的慢性病穷苦患儿,由‘小家’的医护志愿者提供打针、换药等服务。未来我们希望有条件搬至功能更齐全、能容纳更多人的建筑物,来帮助更多的儿童。”

  徐琨表示,两国志愿者组织希望以此项目为模板,将来在巴主要城市推广复制开来。“我们接到很多申请,许多地区的孤儿正排着队等待进入这里,我们希望这个‘小而美’的项目在巴遍地开花,这是一个将促进中巴友谊落到实处的举措。”

  不仅仅是这个项目,马斌领导下的中巴青年交流小组10多年来会同国内与巴本地慈善机构,已在巴基斯坦开展多种多样的“小而美”民间项目,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我们曾在巴南部信德省腹地城镇捐建了3座水站,解决了洪灾后当地居民的吃水难题;在全巴9所孤儿院开设了中文课堂并扶贫;每年的斋月和宰牲节都走访巴本地贫困家庭和孤儿院,向约6000户贫困家庭发放食品包;举办中巴‘光明行’活动,组织巴医生为本地贫困老人免费手术治疗白内障;在巴北部地区捐建了一座女子学校,解决当地孤儿女童上学难的问题……”

 

整合中企和民间组织资源力量

  马斌说,他们组织“小而美”项目时的一大坚持就是“接地气”,即中国面孔必须到现场。“中巴青年交流小组组织活动有一个要求,就是无论是捐赠物资、扶贫还是‘光明行’手术活动,必须有中国面孔的志愿者出现在现场,让在场的巴基斯坦老百姓亲眼看到中国人在参与,感受来自中国人民的善意。”马斌说,“我们在孤儿院搞活动时,还会特别安排一个中国志愿者与巴基斯坦儿童‘爱的拥抱’的环节,让两国人民面对面表达真挚情感。”

  马斌指出,经过多年实践观察,当前中国非政府组织在巴基斯坦开展的项目仍在发展初期阶段。相比之下,日本、加拿大、土耳其、沙特阿拉伯等国家的非政府组织已在巴深耕多年,开展了各类“小而美”的项目,积累了不少经验。巴基斯坦民间普遍对中国人友好,这更激励中国志愿者组织学习他国先进经验,积极发挥民间组织促进两国友谊的重要作用。

  “有的国家在巴捐建了以本国名字命名的公园,有的捐赠印有本国国旗的妇女专用巴士,有的在偏远地区捐建医院、学校,开设本国语种课堂。”马斌表示,中国在巴有众多建设项目,中企优势也很多,如能进一步整合中企和非政府组织的资源力量,更充分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和志愿者的人力优势,让“小而美”项目更多地在巴基斯坦开花结果、落地生根,必将把中巴深厚友谊深植巴基斯坦民心。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