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wǎng) > > 正文
2022 05/ 07 19:21:19
來源:新華社

我在現(xiàn)場·照片背后的故事|援港60天,見證荒灘起方舟

字體:

  2022年3月6日,是我這輩子恐怕都不會忘記的一天。

  在一線做記者十二年,第一次經(jīng)歷如此艱難困苦的持久戰(zhàn)……

  4月3日,夕陽下的落馬洲河套地區(qū),中央援港應急醫(yī)院如一葉方舟。

  2月下旬,在香港新冠肺炎疫情高發(fā)、抗疫形勢異常嚴峻的時刻,應特區(qū)政府請求,中央批準在落馬洲河套地區(qū)援建應急醫(yī)院和方艙設施。

  3月6日清晨,我和同事洪澤華領命出發(fā),作為見證者和記錄者,跟隨中建科工第一批200多名施工人員,迎著朝陽,從一座用7天時間搶建的鋼棧橋上,跨過深圳河,奔赴落馬洲。

  3月6日清晨,第一批200名建設者從臨時搭建的鋼棧橋上跨過深圳河,奔赴落馬洲,中央援港應急醫(yī)院正式開始大規(guī)模施工建設。

  那天,風展紅旗,晨曦如畫,“援港抗疫”的使命感寫在每一個人的臉上,閃爍在每個建設者的眼睛里。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都是“80后”“90后”,身上涌動著“在國家需要時挺身而出”的青春熱血。

  然而,等待這支隊伍的,是一座荒島、一片荒灘。風吹黃土撲面而來,大家瞬間變得“灰頭土臉”。

  “荒島求生”模式開啟,困難接踵而來……

  3月6日,中央援港應急醫(yī)院開始大規(guī)模施工,這是當天拍攝的建設現(xiàn)場。

  3月6日的建設工地,風一起,黃土漫天。

  島上不通水、不通電,沒有基本的生活設施,洗手、如廁、給手機充電等日常生活中稀松平常的事情,在這里都變成了巨大的難題。

  中午,大家席地而坐,就著大風和漫天黃土吃了第一頓盒飯。后來,三餐盒飯吃了六十多天。

  晚上,幾百人擠在僅有的一間大板房里,各自找個角落,在行軍床甚至紙皮上和衣而臥。

  很多人三天都沒有洗漱,身上、頭上汗水和著泥土。直到第四天,島上終于通了臨時用水,大家才第一次痛痛快快地沖了個澡。

  3月9日,臨時用水接通。這是一名建設者用涼水給曬紅的臉降溫。

  這是3月18日拍攝的島上工人生活區(qū)。

  3月10日晚上,工人們排隊洗漱。

  3月17日晚上,借著一點燈光,建設者互相幫忙理發(fā)。

  4月18日傍晚,工人們坐在帳篷外吃盒飯。

  沒有住房,工人們就自己動手搭帳篷。島上場地小、人員多,生活區(qū)經(jīng)常隨著工程進展到處騰挪,大家只能卷著鋪蓋卷一次又一次搬家。

  南國三四月,天氣變幻無常,烈日當空,在許多建設者臉上刻下了口罩的印記。

  轉(zhuǎn)而連降暴雨,氣溫急轉(zhuǎn)直下,雨水和黃土和成泥漿灌進工人生活區(qū)的帳篷,行軍床和被褥漂在泥水里,但為了搶工期,建設者們?nèi)栽谟曛幸挂岳^日奮戰(zhàn)。

  工地24小時運轉(zhuǎn),大型機械震耳欲聾?!敖煌ɑ究孔?,說話基本靠吼”,持續(xù)疲勞作戰(zhàn),加上休息不好,很多人嗓子嘶啞失聲,很多人生病了吃點藥扛過去,剩下的藥留著給戰(zhàn)友備用。

  這是中建科工分管生產(chǎn)的副總經(jīng)理方春生(左),烈日在他臉上曬出口罩的痕跡(3月10日攝)。

  這是3月10日拍攝的中央援港應急醫(yī)院建設現(xiàn)場。

  3月10日,應急醫(yī)院建設工地,一名工人在搬運架空層鋼支墩。

  3月17日,一名建設者展示被暴曬脫皮的胳膊。

  3月20日夜晚,一名工人在中央援港應急醫(yī)院建設現(xiàn)場進行吊裝作業(yè)。

  3月23日,一場大雨過后,泥水漫灌進生活區(qū)的帳篷,工人們動手挖排水渠。

  3月24日,連日陰雨,一名工人在工地上艱難行走。

  3月24日,連日陰雨,建設者們在工地上艱難行走。

  3月23日,工人冒雨奮戰(zhàn)在中央援港應急醫(yī)院建設現(xiàn)場。

  3月23日,工人冒雨奮戰(zhàn)在中央援港應急醫(yī)院建設現(xiàn)場。

  3月30日,雨過天晴,陽光透過云層照在中央援港應急醫(yī)院建設工地上。

  為啥會這么苦?

  當時,在深港兩地疫情夾擊之下,島上防疫壓力極大,雖然河對岸就是萬家燈火,但為了減少人員流動帶來的不可控風險,兩萬建設者必須堅守孤島,核酸一人一天一檢;

  這里和深圳之間,臨時鋼棧橋是唯一的“生命線”,所有車輛、材料、人員,物資,都要通過這座橋運送上島,“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道路資源極其緊張;

  兩個月就要在荒島上建起一座功能設施完備的現(xiàn)代化醫(yī)院,又哪有時間像平常工程一樣先搭好臨建板房才正式開工建設呢?

  就像《人世間》里那句著名臺詞,“覺得苦嗎?嚼嚼咽了”。

  一聲令下,可敬可愛的建設者們從全國五湖四海而來,有的人因此錯過了婚期,有的人妻子臨產(chǎn)不能回去陪伴,有的人連親人去世都趕不及送行。他們把所有的苦咽下去了,也挺過來了,更親手創(chuàng)造了荒灘上的奇跡。

  哪有什么“基建狂魔”,不過是一群血肉之軀,懷著堅定的信念,拼了命在與時間賽跑、與疫情抗爭。

  4月2日,工人們冒雨協(xié)力奮戰(zhàn)。

  3月26日,在應急醫(yī)院廚房施工現(xiàn)場,工人們安裝通風管道。

  3月27日,工人在建設中的應急醫(yī)院CT室里作業(yè)。

  3月27日,工人正在擰緊一顆螺絲,戴著的一雙勞保手套上有多處破洞。

  3月31日傍晚,高空作業(yè)的工人們坐在屋脊上吃盒飯。短暫休息之后,他們將繼續(xù)進行晚間的工作。

  在中央援港應急醫(yī)院建設高峰時期,場內(nèi)有超過一萬四千人,疫情防控壓力極大。這是3月18日早晨,工人排隊做核酸采樣。

  3月30日,工人們在核酸采樣點排隊等候。

  4月8日傍晚,一名工人在應急醫(yī)院屋頂施工,他的身后是深圳萬家燈火。

  3月21日中午,兩名建設者坐在管道里短暫午休。

  過去,“建設者”這個詞語對我來說,可能只是一個群體的代稱、一個模糊的群像。但這一次,我們身在其中,共同經(jīng)歷了60多個日夜,走過了他們走過的路,吃過了他們吃過的苦,皮膚曬得黝黑,雙腳沾滿泥土,在這場戰(zhàn)“疫”中,真正與他們成了并肩作戰(zhàn)的親密戰(zhàn)友。

  夏天來了,島上繁花盛開。

  許多堅守到最后的建設者在嶄新鋪就的瀝青路上環(huán)島徒步,他們終于有了時間,可以慢慢欣賞自己親手完成的作品。

  昔日荒灘之上,“生命之舟”已經(jīng)起航。

  這是中央援港應急醫(yī)院和落馬洲方艙設施項目全景圖(5月6日攝)。

  這是中央援港應急醫(yī)院建設中、完工后對比照片(上圖拍攝于3月7日,下圖拍攝于5月4日)。

  這是中央援港應急醫(yī)院和落馬洲方艙設施項目完工前后對比照片(上圖拍攝于3月6日,下圖拍攝于5月5日)。

  這是夜晚的中央援港應急醫(yī)院建設中、完工后對比照片(上圖拍攝于3月17日,下圖拍攝于5月5日)。

  這是晨曦中的中央援港應急醫(yī)院和落馬洲方艙設施(5月5日攝)。

  策劃:蘭紅光、賴向東

  統(tǒng)籌:費茂華、周大慶、劉金海

  記者:梁旭

  編輯:徐金泉、李夢馨、尹棟遜、王南、蔡湘鑫

【糾錯】 【責任編輯:王佳寧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30320000000000000011199211128629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