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四岁老人争当熬粥志愿者 烟台招远市西山王家村用“一碗小米粥”破解农村“助老”难题-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8/12 14:13:54
来源:鲁网

八十四岁老人争当熬粥志愿者 烟台招远市西山王家村用“一碗小米粥”破解农村“助老”难题

字体:

8月2日上午10:30,烟台招远市蚕庄镇西山王家村喧闹起来,老人们拎着写有自己名字的保温餐桶,有的拄着拐、有的骑着农用三轮车、有的踱着方步,聚集到村“健康快乐驿站”,免费领取刚熬好的小米粥。大家一边排队一边拉家常,厨房里,身着白色工作服、头戴小白帽的王吉芹和王希乐正在热火朝天地给大家盛粥、分馒头。他俩满头银发,一位78岁,一位79岁。

八十四岁老人争当熬粥志愿者 烟台招远市西山王家村用“一碗小米粥”破解农村“助老”难题

  从2023年9月至今,西山王家村70余位老人每天都能免费领取一份小米粥,花一元钱买三个馒头。现场为老人们熬粥、分馒头的志愿者,也是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西山王家村凝聚各方慈善力量,用“一碗小米粥”架起了村民之间的互助桥梁,不仅帮助老人们解决了“吃饭难、吃好饭”的问题,更搭建起一个幸福家园,为破解农村“助老”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84岁老人争当志愿者,一碗小米粥促成“小老帮大老”。“一碗小米粥”助老项目是由招远市金鸿社工服务中心和西山王家村村委会共同发起的,得到了招远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的大力支持与倡导。

  项目源于一次小小的调研。

  西山王家村是抗战时期八路军胶东区党政机关和抗大一分校所在地,是红色根据地,2023年夏天,金鸿社工服务中心到西山王家村做调研,走访一户村民时发现,身体羸弱的老人嫌做饭麻烦,一碗咸菜、两个馒头已经连续熥了两天,黑黢黢的。再详细了解得知,村里的青壮年基本上都已进城工作,留守的老人们普遍年龄大、身体不好,每日三餐基本上都对付。

  金鸿社工服务中心负责人王春明向村党支部书记王生玉建议,西山王家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生产的小米远近闻名,能否让村里的老人们每天都喝上一碗小米粥?

  王生玉兴奋地说,好主意!村里可以拿出二十亩土地,专门为老人们生产小米。同时他自告奋勇:“我家还有一处院子,孩子在城里工作没人住,可以贡献出来做食堂。我简单装修一下,每天在那里熬粥,老人们还可以集中在一起活动活动。”

  小米有了,场地有了,谁来熬粥?

  雇人?没有资金;金鸿社工服务中心安排志愿者?西山王家村距招远市城区有二十五公里,无法长期坚持。王春明、王生玉商量了两三天,一个大胆的方案出炉了:“小老帮大老”,从村里的老人中招募志愿者,让年龄小、身体好的老人当厨师,每天负责给全村老人熬粥。

  一个特别的村民大会在西山王家村召开了。老人们听到“一碗小米粥”的计划顿时炸开了锅,纷纷报名。经过反复评估,28位身体状况不错的老人入选,成为西山王家村首批志愿者。84岁高龄的王学敏再三要求参加,考虑到他身体比较硬朗,个人意愿强烈,志愿队也吸收了他。

  紧接着,金鸿社工服务中心为老年志愿者们安排了健康查体、购买了意外保险并定制了工作服,同时为村里每位老人购买了一只崭新的保温餐桶,印上了他们自己的名字。

八十四岁老人争当熬粥志愿者 烟台招远市西山王家村用“一碗小米粥”破解农村“助老”难题

  2023年9月13日,装修一新的“健康快乐驿站”在王生玉书记家的小院正式开张。西山王家村的老人们开始了每天去驿站“打饭”的全新生活;28位老年志愿者两人一组,自愿组合,开始了全新的“志愿者”生涯。

  “有了粥,能否再提供点主食?”在老人们的请求下,金鸿社工服务中心又接下了老人们配送馒头的任务。蒸馒头耗费体力,老年志愿者无法承担;从市场上购买馒头,价格比较高,老人们经济负担大。为降低成本,每天上午,服务中心的社工在招远城区单位食堂里蒸好馒头,上午10:00前送到西山王家村,老人们领粥的同时,象征性地交一元钱,就可以买到三个新蒸的馒头了。

  从淡漠到热心,从邻里到亲人,“一碗小米粥”重建邻里亲情。80岁的王恒喜,孩子在招远城区工作,老伴过世多年,一直独居生活。他腿脚不很灵便,每天最快乐的事情就是骑着农用三轮车到“驿站”来领小米粥和馒头。

  老人笑容可掬地拉住记者:“闺女,家里就我一个人,最头疼做饭了,蒸馒头复杂,我想都不敢想。以前吃饭总是混,现在每天都有新熬的稀饭、新蒸的馒头,随便从房前屋后的地里拽点菜,炒炒拌拌就是很好的一顿,感觉这日子幸福多了。每天来领饭时和老伙计们唠唠嗑,一天的心情都特别好。谢谢书记、谢谢政府、谢谢党啊!”

  值班熬粥的王希乐今年79岁。早上八点,他和搭档王吉芹便准时踏进了驿站,稍稍整理一下厨房就开始淘洗小米,再将小米倒入特大号的不锈钢电热煮粥桶中浸泡,半个小时后开火煮粥。不一会儿,满屋便飘起了浓浓的糯香,桶内,色泽金黄、粘稠不腻的小米粥翻滚着,米油丰盈、香气四溢。

  虽然两位老人动作没那么麻利,配合却相当默契:一人扶着桶,一人用大勺在桶里持续搅动;粥熬好了,一人负责端盆,一个向盆里舀粥,舀满一盆就端到案板上,干得有条不紊。

  “这么早来做饭,累不累?”记者问。

  “不累不累,平时在家也没啥事,能来给大家服个务,可开心呢。而且,能当上志愿者,说明俺们还年轻!”王希乐满脸阳光,发自内心地喜欢这份志愿者工作。他指着墙上《西山王家长者食堂值班表》和《西山王家长者食堂领餐表》说:“我们排的班,每人一个月就能轮到两次,捞不着天天来做饭。谁临时有事,商量商量互相替替就行了。”

  王生玉书记一边为领餐人员登记一边说,这些七八十岁的老人都特别积极,有的为了能当上志愿者还来“走后门”。村里综合评估大家的身体状况,选的都是年龄比较小或体格比较好的来为大家提供服务。

  “一碗小米粥”破解了西山王家村的“助老”难题,如何让这个形成了闭环、成功运营的农村助老项目良性发展,具有可持续、可推广性,相关部门都给予了极大的关切。

  招远市革命老区促进会执行会长孙德播告诉记者:“农村老人大多不愿意离家养老,但子女长期不在身边,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空巢在家的老人、失能失智的老人缺乏陪伴、照料和关爱,缺医少药,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时有发生,有些人还会对生活失去信心。西山王家村有着源远流长的红色文化,其推动的‘一碗小米粥’助老模式不仅解决了现实困难,更将党建引领工作落到了实处,带动了文明村风和传统孝道,我们正在调研,如何将这个经验推广到更多乡村,尤其是边远农村。”

  听说西山王家村“一碗小米粥”项目做得不错,招远市一些乡村纷纷赶来学习。截至记者发稿,招远市金鸿社工服务中心已经接到一些乡村的邀请,想请其帮助建立“健康快乐驿站”,将“一碗小米粥”助老模式带到更多乡村。(记者 管晓慧 见习记者 赵雅琪)

【纠错】 【责任编辑:任禹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