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热门悬疑作品《法医秦明》系列小说的作者,亦是帮网友排忧解难、热情交流的网红“老秦”,更是安徽省公安厅一位身经百战的一线法医。他,就是秦明。
从法医先锋到备受瞩目的作家,他一手执刀,在错综复杂的案件中抽丝剥茧;一手握笔,以文字之力破除外界对法医职业的误解。“万劫不复有鬼手,太平人间存佛心”,这句话是对他最好的诠释。
近日,新华网文化产业中心与秦明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探寻其身为法医与作家双重身份背后的故事,以及法医这份职业所承载的使命与责任。
以下为访谈实录:
最早的写作初衷源于“委屈”
新华网文化产业:我们知道,您是2012年开始创作的,当时是什么动机促使您把自己真实的工作经历写作成文学作品呢?
秦明:写作的初衷有渐进式发展的一个过程。
最早的初衷其实是源于“委屈”。很多人不知道法医是干什么的,对我们会有一些误解和偏见,甚至会觉得我们会比较晦气,所以不愿意握手,不愿意同桌吃饭。
但是当我进入这个行业以后,我发现法医对于刑事案件的侦破、社会治安稳定的维护都是不可或缺的,我们这么一个崇高的职业被别人歧视、偏见,是不公平的。所以我就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笔,把自己经历过的那些故事呈现给读者们,让他们自己去体会、领悟法医这个职业的精髓和真谛,从了解到理解这个职业。
随着写作慢慢深入,读者越来越多,影响力也有所提升,我的写作初衷也有所改变,比如说希望通过看我的书,读者们能够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增强安全防范技能,同时让那些怀恶的人放下屠刀。
再往后发展,我觉得有的时候法医学知识在很多社会舆论热点中能发挥出很重要的作用。如果你了解法医学知识,你就不容易被谣言带偏。所以我觉得如果把法医学知识变成科普书,或者是融于小说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给大众科普。
秦明是很多法医的集结体
新华网文化产业:您小说里的案件,都是亲身经历吗?
秦明:“万象卷”里面全是我自己经历的案件,因为那个时候已经进入法医界十几年了,从实习开始,我就有记笔记的习惯,经历过一个案子,这个案子里哪些部分我推理出来或者哪些部分我没有推理出来,我都会把它记下来,这些都成为我写作的“素材包”。
再往后写到“众生卷”的时候,因为每一本书都要讨论一个社会话题,我就需要与社会话题相关的案例,但是我自己不一定能遇到那么多跟这个社会话题相关的案例,这个时候可能就会找战友帮忙,比如会去采访我的同行,去翻阅一些案件资料等等。
新华网文化产业:“秦明”其实具有多重形象。首先他是您自己,是作为法医的秦明,其次他还是作为作家的秦明,再者他也是您小说里塑造的角色秦明。这些多重身份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秦明:其实我的书最初也不叫法医秦明系列,我书里面并没有告诉读者主角叫什么。因为我一直在用第一人称在写,那么读者就会认为小说中的“我”就是作者,就是法医秦明。
后来到拍摄网剧的时候,也就是张若昀主演的那部网剧,它是通过我的《第十一根手指》这本书改编的,那么这本书的主线案件在影视化过程中发生了改动,它就不能再叫《第十一根手指》了。那么它叫什么呢?大家都说那就叫“法医秦明”吧。所以一步步走到现在,无论是影视作品里面的“秦明”,还是文学作品里的“秦明”,是一步一步走向我,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吧。
如果说各种形象的“秦明”一定要有什么关系的话,我觉得没有什么特别的关系,唯一的关系就是法医这个职业把他们相互维系起来。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这里的“秦明”不是我,而是很多法医的集结体,是他们闪光点的汇聚,不是某一个人。
《天谴者》背后的“成长”“成熟”
新华网文化产业:刚才您提到了“万象卷”和“众生卷”,那么《天谴者》作为“众生卷”的第一季,您在《天谴者》原版的序中说,“众生卷”相对于先前的“万象卷”而言,是一种“成熟”和“成长”,那么这份“成熟”和“成长”对于书中的秦明、对于您自己来说,具体是什么样的?
秦明:从“万象卷”到“众生卷”,是我、秦明个人成长的写照。因为我在众生卷第一季的序言里面提及过所谓的“万象卷”,实际上就是如稚子般探索新的世界,目睹人间万象,其中每一本书也没有一个特别的主题,它就是全都是故事,通过故事来反映出各种各样的人性。
那么到了“众生卷”,无论是对于我本人还是对于书中的秦明来说,已经成为有十余年工作经验的老法医了。当你天天目睹生死,这样目睹了十余年,任何一个人都会有成长。因此,在“众生卷”中,我也好、“秦明”也好,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理解都会不太一样了,都会更超脱一些。
新华网文化产业:您也提到相比原版,这次再版的《天谴者》的改动可能达到30%左右,那这些改动集中在哪些方面呢?
秦明:改动的话,最重要是它主题的改动。因为“众生卷”的每一本都有明确的主题,原版《天谴者》的主题在于“社会责任感”,但是后来发现这个主题不够明确,给读者的印象也不够深刻。
在考虑怎么改进这本书主题的节骨眼上,我经历了一场网暴。在此之前,其实我并不理解网暴的杀伤力,我以为像我这样见过很多生死的法医,应该有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但是当我真正处于网络暴力的漩涡之中,我也会因为网上的流言蜚语焦虑、抑郁,整晚睡不着觉。再看身边很多因网暴而放弃生命的案例,我就更痛心了。
“天谴”可能来自于网络,所谓网络的“天谴”就是自以为正义的人去替法律伸张正义,因此我觉得将其改成与网络暴力相关的主题会很合适。我要用我的笔让更多的读者知道怎么去对抗网暴、同时不成为网络上的施暴者。
为了更好地契合主题,我还重新撰写了主线案件,同时对单元案件进行增补和修改,增加了老法医与年轻法医之间传承与引导的情节,使作品更具人性化和深度。
法医或许会“边缘化”,但彰显公平正义的作用不可取代
新华网文化产业:刚刚您也说到,现在科学技术很发达了,在侦破案件的过程中会运用到很多科技手段,那么当下法医的个人能力与科技手段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秦明:以前我非常自信,法医这个职业与其他技术职业不同,我们靠人。在办案时,如果悟性高,我们是可以通过尸体上的损伤等等推理出很多东西的。无论科技发展到什么程度,AI即便有大数据模型,也难以像法医一样进行推理。因为每个案子都不一样,需要结合现场、尸体、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推理,这是机器很难做到的。尽管科技的发展,如微量物证、DNA技术等,让案件更容易破获,但法医的推理仍是少不了的,它在锁定侦查方向和框定侦查范围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然而,现在我的观念开始动摇。一方面,由于我们国家重拳打击犯罪,社会治安良好,案发率极低,破案率极高。现在有了更高水平的科技,如比较常见的路面监控。以前发生命案,专案组长会把法医拽在身边问这问那,现在只问死亡时间,然后看监控就行。所以法医在命案侦破中的作用越来越小,有“边缘化”趋势,经常出现尸体还没解剖完案子就破了的情况。但法医这个职业不能少,因为法医是法庭科学,需要将检验的证据提交到法庭,证明犯罪嫌疑人有罪,这是彰显法律公平正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策划:李欣
采访:王坤朔
文字:李向雪
拍摄:丁梓朔
剪辑:李若潇